許多次朋友聚會,談起彼此認識的方式,最後發現,原來大家都是網友,通過QQ、博客、微博,以及後來的微信、脈脈認識,慢慢發展成朋友。舊的世界和舊的社交方式一起成了往事,現在的主流,是陌生人的關係。陌生人之間的關係,有誘惑,也有危險,有時乏味,有時也有驚喜,有時像在垃圾里找鑽石,有時像刀尖舔蜜火中取慄,但有一條底線始終存在——保護好自己。
  聽來的故事。朋友小A與在脈脈上認識的朋友見面,起初一切還好,頭像是他本人,談吐也風趣,他們見面那天又是正月初八,見面的酒吧里一片狂歡氣氛,出門的時候,外面一片銀白——剛剛下過大雪,碰巧有人放煙花,所有這些都蠱惑了她,他一表示要送她回家,她立刻就答應了。在樓下,他說,要看著她上樓,看著她房間的燈亮起來……三天后,她在朋友家接到媽媽的電話,有個年輕小伙子,在樓下等她回來。互相留了電話啊,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出現?後來一段時間,他總是神秘地出現在小區附近,小A開始感到不安了,當然,最後的結果還好——小A的父親是警察。
  可以和陌生人來往,但不要讓他知道你的家。陌生人的關係需要考驗期,哪怕第一面的印象極佳,雙方都有繼續發展的願望,也還是需要時間來驗證,最後的結果,很可能和第一面的印象完全相反。所以,不管是長期關係還是短期關係,在一段時間里,務必對自己的信息有所保留,這樣,一旦發現對方無法通過考驗,還可以全身而退。而在所有的信息里,住處是最應該保留的底線。電話號碼可以換,QQ號、微信號都可以重新申請,甚至工作都可以變動,唯獨家不能隨便換。哪怕住處是租來的,搬家也不是易事,從結束上段租期到簽定下一處合適的房子,有時需要很長的時間。
  可以對一個人打開心門,但不要輕易打開家門。
  當然,所有的熟人都是陌生人變來的,如果每次見面不只是看電影去咖啡館,那麼,見面五次之後,基本會摸清一個人的性格來歷和為人素養,多多少少會認識到對方的朋友同事,已經可以決定要不要繼續交往。但為了保險起見,我們還得把考驗周期上調,把這個基準的見面次數定為九次,見面至少九次之後,才可以把一個陌生人徹底帶進你的朋友圈,或者讓他知道你的家,這個法則,我們姑且命名為“九面法則”。為什麼得是“九”呢?其實這是個無意義的數字,也沒有科學依據,我們只是需要一個明確的準則,一個數字的紅線,來控制和約束自己。
  也許,有人還輪不到見第九面,已經讓人覺得索然無味,那好,這段關係大可無疾而終,閃身走人,沒有留下隱患。也許,還沒見到第九面,自己已經有了強烈的衝動,想和對方分享自己的生活。也許,見面沒幾次,對方已經有了抱怨,認為你過於封閉,緊要關頭,想想“九次見面”這個底線。
  如果親近之門、心靈之門、家門,需要有一個打開的順序,123,或者213,都沒有問題,但不論何時,家門都得是最後打開的那一個。  (原標題:別讓他輕易知道你的家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qtzd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